覆盖全业务、贯通全时空、横跨多领域的北京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初步建立,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首都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基本公共法律服务供给总体充足,公共法律服务资源布局渐趋均衡……6月3日,北京市司法局召开“法润京华”公共法律服务专项行动月新闻发布会。市司法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张国强介绍了北京市公共法律服务工作情况。
夯筑公共法律服务“三重保障”
★ 制度体系完善。形成“1+N”制度体系,以《北京市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措施》为基础,完善建立43个配套政策文件的制度体系,制定出台《北京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21-2025年》,明确发展方向、建设路径。
★ 政策支持坚实。实现“三个纳入”,公共法律服务纳入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等多项“十四五”规划和地方性法规,纳入“七有”“五性”民生监测指标体系,实体、网络平台纳入市民生实事项目。
★ 财政保障有力。法律援助纳入基本公共服务项目,经费纳入政府预算。
优化公共法律服务“供给渠道”
★ 实体平台以“标准化”落实“全覆盖”。建成全国面积最大、功能最全的省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和16个区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配备342个街道(乡镇)公共法律服务站,实现四级实体平台服务“全覆盖”。
★ 热线平台以“专业化”实现“更精准”。建成全国单日咨询量第一梯队中唯一自运营热线平台,配备咨询律师坐席142个,实现7×24小时服务。市、区两级“12348”一体化呼叫系统与市民服务热线实现一键转接,设置专业座席和专家座席,提供有针对性、专业化服务。
★ 网络平台以“智能化”保障“全时空”。以“北京法律服务网”为门户,建成“1+3”一体化智能网络平台。基本公共法律服务事项实现“指尖办”“网上办”,群众法律需求实现“一端发起·三台通行”。
做好基本公共法律服务“民生实事”
★ 法律援助应援优援。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法律援助服务格局基本形成,法援律师团队达3000余人。出台《北京市关于加强法律援助案件质量管理的意见》,稳步构建法律援助案件全流程管理工作体系。审判阶段刑事案件律师辩护、值班律师法律帮助实现100%全覆盖。年均办理法律援助案件近4万件。
★ 法治宣教有声有色。在全国率先探索开展“法律十进”活动,2023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法治文艺大赛。全市“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达74个,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达982个,培养1.2万余名“法律明白人”。
★ 人民调解成效显著。全市村(社区)、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覆盖率100%。建立行专调解组织55家,区级法院诉前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实现全覆盖,全市年均调解纠纷20余万件,排查矛盾40余万次、预防纠纷2万余件。
★ 村(居)法律顾问有效覆盖。实施“一区一方案”建设、顾问全部由职业律师担任的“首都模式”,2500余名职业律师被聘为村(居)法律顾问,实现全覆盖。依托北京法网和村(居)法律顾问小程序,录入网络平台服务数量年均近15万件。
助力高质量发展,激发法律服务行业“内生动力”
★ 仲裁领域亮点纷呈。坚持试点引领,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试点建设国际商事仲裁中心的决策部署,研究制定《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北京)建设实施方案》,推动《北京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条例》立法,有序推进实体平台建设。坚持守正创新,扎实推进北仲体制机制改革,打造国际一流仲裁机构。坚持拓圈搭台,高标准组织举办亚太区域仲裁组织大会和第三届服贸会法律论坛,全面展示北京涉外法律服务成果。
★ 律师行业地位凸显。建立律师参与公益法律服务规范化、长效化、制度化机制。发挥“法治医生”作用,用好“万所联万会”机制,形成“小团队”前方服务、“大团队”后方支持的工作格局,先后为1700余家民营企业提供“法治体检”。
★ 公证行业公益为民。推行公证事项“一网通办”“跨省通办”和海外远程视频公证。落实公证服务周末不打烊。推出“减证便民、减费利民”举措,向社会发布185项“最多跑一次”公证事项,下调部分公证事项收费标准,减轻社会负担约1.5亿元。为70岁以上老人免费办理遗嘱公证,减免费用近300万元。为“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点工作提供服务60余万件。年均办理公证近60万件。
★ 司法鉴定行业规范有序。出台司法鉴定地方立法,建立完善与人民法院沟通对接机制。持续开展“双随机、一公开”执法检查,年均检查百余次。常态化组织全市司法鉴定机构诚信等级评估,机构规范化水平稳步提升。全市现有机构93家,执业人员1388名,涉及法医、物证、声像资料、环境损害4个专业类别,年均办理司法鉴定案件11余万件。
来源:“京司观澜”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