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 推荐新闻
2025 - 04 - 03
点击次数: 5
为进一步方便群众获得便捷的法律服务,提升东胜区公共法律服务智能化水平,东胜区司法局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持续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8344148热线平台和网络平台相融合,努力打造“互联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开启东胜区“智慧司法”服务模式,尤其是东胜区司法局公共法律服务中心门口的“小律·智慧公共法律服务亭”,实现了7×24小时自助法律服务“永不打烊”。 公共法律服务亭的...
2025 - 03 - 07
点击次数: 9
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司法局以科技为依托,推动公共法律服务与数字化、智能化深度融合,在玉林市公共法律服务“云超市”接入DeepSeek,开启公共法律服务“数智”融合时代,实现公共法律服务的精准高效响应,为群众提供全时空、全链条、全流程的智慧法律服务新体验。玉林市公共法律服务“云超市”由法律咨询、法治宣传、法律援助、纠纷调解、民营企业法律服务配送等九个模块组成,统一标准、整合集成,以手机微信平台为使用...
2025 - 03 - 07
点击次数: 12
近日,广西贵港市港北区小律·公共法律服务微平台上线试运行,标志着港北区公共法律服务开始迈入人工智能新时代。公共法律服务智能化转型该平台融合了大数据和DeepSeek人工智能技术,将传统的“实体覆盖”模式升级为“网络覆盖”模式,实现了法律服务的智能化转型。通过这一平台,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法律AI咨询、法律AI解决方案、法律AI文书等多项服务。无论是婚姻家庭纠纷、房屋拆迁问题,还是遗产继承...
2025 - 03 - 07
点击次数: 12
今年以来,甘肃省清水县公安局认真贯彻落实全省、全市公安局长会议精神,以“四新”要求为抓手,坚持“精工致远”导向,强化科技强警战略,深入实施现代警务提效工程,主动拥抱DeepSeek人工智能大模型,成功引进由人人律智能打造的AI智能机器人“清清”和“帅帅”,广泛应用以案说法、法条释义、政策宣讲、普法播报等多种场景,为现代警务建设注入科技新动能。 ...

左手数据,右手服务——法律机器人燃爆人工智能界

日期: 2019-04-05
浏览次数: 197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左手数据,右手服务——法律机器人燃爆人工智能界

小律·公共普法与法律服务机器人成为普法宣传和法律服务的得力助手


大眼睛、圆脑袋、挺拔的躯干和四肢,相信不少人对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打造的法律机器人小律印象深刻。


在2019全国新闻出版单位数字出版工作交流会上,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法律应用分社副社长王书剑向大家介绍了法律机器人。在今年的北京图书订货会上,以小律为代表的小律·智能普法与公共法律系列人工智能产品,为出版社带来组委会评选的“十佳出版新技术应用企业”荣誉称号。

左手数据,右手服务——法律机器人燃爆人工智能界

在王书剑看来,法律机器人作为出版社提供知识服务的载体,一只手连接的是出版社近年来通过数字出版业务的开展形成的数据,另一只手则以用户易于接受的交互形式,为公众提供触手可及的法律服务。


谈及打造法律机器人的初衷,王书剑表示,在人工智能愈发火热的当下,出版社希望以这样的方式,实现新技术的落地应用。


“出版业近年来通过数字化的处理方式,将内容形成了数据,并存储在电子设备中。这些数据经过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的算法,就可以组成知识的形态,进而面向不同领域,为用户提供知识服务。”王书剑表示,包括法律、教育以及医疗方面,都是知识服务的不同应用场景。法律机器人就是其中一个应用场景下的知识服务载体。


从行业发展趋势来看,法律机器人在提升出版社服务效率的同时,缓解了法律服务市场“供不应求”的局面。“法律服务在人们生活当中需求越来越旺盛,直接触发了法律服务市场的繁荣和发展,但目前法律从业者的数量对于服务需求来说远远不够,这就为法律人工智能产品的落地应用提供了市场前提。”王书剑说道。


目前,民主法制社针对不同应用场景,打造了涵盖小律·公共普法与法律服务机器人、小律·青少年学法机器人、小律·公共法律服务亭、小律·智能普法触摸一体机等在内的系列产品。


从功能上看,法律机器人具有问答互动、法律文书自动生成、远程法律咨询服务等功能。其中,憨态可掬的小律,就可随机发问和多次问答,同时提供问题联想、问题推荐、讲普法故事、说法制幽默等功能,用对话的方式提供专业性与趣味性并存的法律咨询服务。


在王书剑看来,“法律+人工智能”生态,依托的是人工智能行业的稳步发展。“随着综合技术及解决方案供应商、专业法律信息平台或法律信息化企业以及初创公司的入场,人工智能产品定位更加清晰,即聚焦细分领域通过服务解决‘小’问题。”王书剑表示,在此基础上,“硬件+通用平台+应用领域”的生态逐步形成,“法律+人工智能”生态也就有了支撑其发展的行业基础。


针对法律机器人发展目前存在的挑战,王书剑也进行了分析。首先,自然语言理解技术还不够成熟。比如法律语言存在很多“数额较大”与“数额巨大”等相似的文本表述,但含义却有明显的区别,给机器理解文本带来巨大困难。“复杂案件需要律师长时间与当事人交流,对案情进行全面了解,以当前的技术,难以实现类似功能。”王书剑分析道。


从数据资源来看,目前也存在案件数据不全的情况。“法律服务中,机器人所依赖的数据库中的信息,很难包含全部案件信息,且缺乏结构化标签。”王书剑对此表示,全面收集分散在各个律所、法院的案件信息难度非常大,进行系统对接需要强有力的统筹协调,成本也较高。除此之外,法律领域人工智能应用也面临共性问题,就是复合型人才缺乏,尤其是“人工智能+法律”的专业人才不足。


“法律服务要正确认识工作的艰巨性,合理选择运用领域,注重人才培养,方能拥抱人工智能。”王书剑认为,出版单位要对现有技术的瓶颈和实现逻辑充分认知,将机器人产品定位于辅助法律人决策的助手与参谋,同时紧跟技术变革,培养专门人才,实现知识结构上的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