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 推荐新闻
2025 - 08 - 21
点击次数: 105
在青山区八吉府街道的调解室,一场因交通事故引发的赔偿纠纷正待化解。伤者王某瘫痪在床,后期康复治疗费、营养费没有着落,肇事者刘某则称已经承担了近50万元的前期住院治疗费用,家里实在是入不敷出。双方各执一词,此时,调解员敖茂志站了出来。这位“法律明白人”一面援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七十九条有关人身损害赔偿范围的条款,一面结合刘某的收入情况耐心沟通。最终,一份兼顾双方权益的调解协议顺利达成...
2025 - 08 - 21
点击次数: 103
黟县司法局以群众对法律服务需求为导向,聚焦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科学规划,以服务平台“广泛化”、服务标准“规范化”、服务方式“智能化”为抓手,提升公共法律服务质效。  服务平台“广泛化”  拓宽实体平台覆盖面,打造1个县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8个乡镇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和70个村居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创新打造碧阳镇石亭村乡村振兴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县域律师事务所2家,公证窗口1个,实现实体平台全覆盖。...
2025 - 08 - 21
点击次数: 103
近日,吉林省司法厅举办统筹推进“五项工作”暨基层依法治理工作培训班,全面贯彻落实司法部统筹推进“五项工作”相关工作部署,培训辅导相关业务,交流各地经验做法,研究部署下步工作。  吉林省监狱管理局,厅社区矫正管理局、厅戒毒管理局、厅普法与依法治理处、厅人民参与和促进法治处就如何在本领域统筹推进“五项工作”、一体推进基层依法治理工作进行专题辅导,为基层工作提供具体指引。  长春市司法局围绕“一体化推进...
2025 - 08 - 21
点击次数: 103
自2023年首届法治时代创新论坛举办以来,论坛汇聚了乔晓阳、江必新、姜伟、张鸣起、张苏军、韩亨林、邬书林、吴尚之、闫崇年、梁晓声、纪连海等知名法学家和知名人士。中宣部、中国出版集团等领导出席论坛。连续两年发布《中国法治创新发展年度报告》。目前,论坛已经成长为法治领域极具影响力的高端交流平台。  为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纪念全民普法40周年,推动法学发展,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

云南“五用”工作法打造边疆普法新亮点,用少数民族语言开展普法宣传接地气

日期: 2020-08-13
浏览次数: 284
来源: 法治日报、司法部

  近日,《法治日报》记者走进云南省丽江市玉龙县九河白族乡北高寨村,一下子就被这个村寨无处不在的法治元素和浓厚的法治宣传氛围深深吸引。


  扫黑除恶宣传标语、平安法治宣传漫画、宪法知识节选……在村寨主要路口墙体和普法橱窗中,该村用文字+漫画的方式共同阐述了与村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


  民族语言普法群众喜闻乐见


  在村法治文化广场,一场由玉龙县司法行政工作人员和村干部群众自导自演的普法宣传文艺活动正在上演,他们身着白族、纳西族、彝族等不同民族服饰,用汉语+少数民族语言传唱宪法、宣讲法治,现场吸引许多村民驻足观看……每到精彩之处,台下便响起阵阵掌声。


  “演的都是身边的事,所以警示意义非常大。”现场一名白族观众说,听着白族语言倍感亲切,也让自己从这些法治节目中学到了很多法律知识。


  “语言是沟通的桥梁。为了更好地开展普法工作,我们针对各少数民族的不同语言,把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扶贫政策翻译、编印成民族文字送到村寨里进行宣传,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云南省司法厅副厅长齐金岭介绍,把法律常识编成一些让群众能够看得懂、喜爱看的普法剧、小品、歌舞等文艺节目,定期到民族贫困地区的村寨演出,群众在看演出的同时就懂得了法律知识。


  在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该县建成2660米长的“法治文化一条街”,组织“彝汉”双语普法队伍深入彝族地区开展普法,给边远山区的群众送去了法治的光芒。牟定县普法先锋红色“铁军”穿着“左脚舞之乡法律宣传志愿者”的红马褂上街下乡开展法治宣传,富有彝族特色的红马褂成了普法工作队的“制服”,老百姓一看就知道是双语普法宣传队来了。姚安县把法律法规融入记录彝族历史社会变迁的“梅噶”传唱,法治的基因深深扎根于民族传承。禄丰县组织开展法治文艺巡演,利用大视频在户外播放法治宣传片,一个个深入浅出宣传法治知识的小品、花灯,让法治意识在笑声中得以培养。


  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在41个寺庙中聘请200余名僧侣担任普法志愿者,组成“僧侣普法队”,对信教群众进行普法宣传教育;保山市和腾冲市针对当地边民、少数民族群众多的情况,集中组织开展“法治走边关”活动,重点推行“双语”普法;临沧市组织开展“法治电影进边境”活动,到边境一线的村寨播放“双语”法治电影千余场……


  各地还组建民间法治文艺表演队伍,通过表演法治小品、二人转、快板、山歌等节目,把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用方言、民族语言、民族文化表现出来。


  据统计,目前,云南全省共有5000余支法治文艺演出队伍活跃在民族村寨。


  “五用工作法”成为普法法宝


  “法治宣传教育是增强边疆民族地区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做好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干部群众的普法工作尤为重要。”云南省司法厅党委书记、厅长商小云说,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除汉族外,全省有25个世居少数民族、16个跨境民族、15个特有民族、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少数民族人口约1590万,占全省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全省建有8个自治州、29个自治县,民族自治地方共78个县市,占全省总面积的70%以上。少数民族多、民族语言文字多、民族文化差异大,如何加强少数民族普法宣传,一直是困扰云南普法主管部门的难点和瓶颈。


  针对这一症结,云南司法行政部门逐步总结摸索出一套适合民族地区法治宣传的工作方法,就是“五用工作法”,即:用民族干部宣讲法治、用民族语言传播法治、用民族文字诠释法治、用民族节庆展示法治、用民族文化体现法治。


  “‘五用工作法’充分发挥了民族干部地熟、人熟、情况熟、语言通、情感认同度高的优势,目前已经成为云南普法工作的一大法宝。”商小云说,云南省从一开始的“双语”普法,到“六五”普法期间探索形成“五用工作法”,“七五”普法期间已在全省16个州市广泛铺开,全省边境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干部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有了显著提升。


  创新法治宣传教育特色载体


  记者了解到,云南以“五用工作法”为载体,大力推动少数民族和信教群众法治宣传教育,以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宗教教职人员等民族、宗教普法骨干为抓手,深入运用“五用工作法”开展普法宣传,与此同时,进一步深化“法治宣传边关行”“中国宪法边疆行”“法治宣传固边防”等活动,积极动员少数民族群众、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参与“全国百家网站、微信公众号法律知识竞赛活动”和“民族政策法规知识有奖竞答活动”,注重以“以案释法”的方式向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进行法治宣传。


  借力“法治宣传边关行”起步早基础实的优势,加快推动“中国宪法边疆行”在云南落细落实。目前,全省已组织宪法宣讲3600余场,开展各类形式的“宪法六进”活动近万场。同时还深化了活动的内容,组织向全省所有村居(社区)赠送了省司法厅编印的15万本《云南百姓法治宝典》,向全省25个边境县赠送了10万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通过不断夯实‘五用工作法’的运用基础,加大对民族普法读物的翻译力度,组织用15种少数民族语言翻译了《农村法律普及读本》等一批普法读物。”齐金岭说。


  齐金岭表示,通过行之有效的普法工作,云南省民族地区呈现出家庭和美、民族和融、宗教和顺、社会和谐、边境和睦的可喜局面,全省先后有80个村被表彰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法治乡村建设不断推进,群众法律意识、法治素养正不断提升,刑事、民事案件发案率明显下降。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石飞

  法治日报通讯员:陈迤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