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 推荐新闻
2025 - 04 - 17
点击次数: 1
自“八五”普法开启,博乐市便将目光聚焦在领导班子的法治素养提升上,把法治宣传工作做到了“点子”上。通过积极开展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知识学习,以及深入学习依法治国理论,各类丰富多样的学法用法活动在领导干部群体中火热开展,有效提升了各级领导干部依法决策、依法管理的能力,为依法行政筑牢坚实根基。制度先行,规范学法用法之路博乐市率先在全市范围内建立起领导班子定期学法制度,将学法用法郑重其事地写进制度条文。党...
2025 - 04 - 17
点击次数: 2
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领导干部应知应会党内法规和法律法规清单(2025年版)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领导干部应知应会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清单制度的意见》,结合我省卫生健康领域实际,制定本清单。一、首要学习内容坚持把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重要必修课程。《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习近平关于依规治党论述摘编》《习近平关于全面加强党的纪律建设论述摘编》《...
2025 - 04 - 17
点击次数: 1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人工智能+”战略部署,充分发挥北京信息软件业技术和应用场景优势,把信息软件企业作为人工智能应用的主渠道、主服务商,协同行业用户、大模型厂商等各方力量,加快大模型的行业深度应用,全面提升人工智能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特制定本行动方案。一、支持MaaS企业在京集聚发展。支持云服务和大模型厂商等搭建全栈式MaaS平台,提升规模化服务能力。建立可量化的MaaS平台动态指标跟踪和评价机制...
2025 - 04 - 17
点击次数: 1
2024年,虹口区守法普法工作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打造上海法治文化品牌的实施意见》《关于推动上海法律科技应用和发展的工作方案》《区委宣传部、区司法局关于在本区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等文件要求,依托精准普法创新工作,激发法律科技企业、法律服务机构的创新动力和发展活力,为助推虹口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提供坚实有力的法治宣传保障。一、聚...

青海“六点发力”推动法治宣传融入法治实践

日期: 2024-08-22
浏览次数: 139
来源: 青海普法

自“八五”普法规划实施以来,青海省各普法成员单位深入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优势,全面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聚焦公民法治素养、全程实时普法、社会力量参与普法、专项依法治理、基层治理效能、社会法治文化六大工作着力点,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思路,拓展工作领域,持续把法治宣传融入法治实践全过程,以“小切口”的法治宣传教育,认真做好面向基层、服务群众这篇“大文章”,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进一步提高,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为平安青海法治青海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

——全面提升公民法治素养。始终突出领导干部、国家工作人员、青少年、宗教教职人员、信教群众、特殊重点人群等“N类”关键群体,开展多元化分众分类普法宣传教育,通过抓好重点群体的普法宣传教育,持续带动提升公民法治素养。同时,将提升法治素养的基本要求融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融入精神文明创建、法治示范创建和平安建设活动,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良好社会风尚。

——多措并举全程实时普法。把普法融入立法、执法、司法和法律服务全过程,通过“行政执法+实时普法”“办案现场+实时普法”“法律服务+实时普法”,使每一件执法案件、每一个办法现场、每一项法律服务成为全民普法的“公开课”。在全员普法、全程普法、实时普法的过程中,采取主动告知式普法、答疑解惑式普法、释法说理式普法、全民公开式普法,推动“纸面上的法”变为“行动中的法”。健全以案释法、以案普法长效机制,用身边案例说身边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使普法宣传真正做到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生活。

——推动社会力量参与普法。以“三江源”普法志愿者联盟为平台,加强普法讲师团和普法志愿者队伍建设,在法治工作者、大学生志愿者、乡村法治骨干、法律明白人、人民调解员、村(居)法律顾问中吸收培养一批“普法志愿者”,广泛参与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全域无垃圾行动、文明交通等志愿服务,宣传普及民法典、土地流转、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反家庭暴力、道路交通安全、反电信网络诈骗、反赌禁赌等相关法律知识,营造浓厚法治氛围。

——扎实做好专项依法治理。围绕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青海,以法治宣传教育为牵引,以“抓前端、治未病”为导向,组织开展今冬明春普法宣传教育、普法强基提质“六大行动”、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专项普法、青少年普法宣传专项行动等一系列专项普法活动,通过“普法+重点管控”“普法+安全提示”“普法+公共服务”,深入推进法律进乡村、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宗教活动场所、进新业态服务领域,持续加大各行业各领域依法治理力度,依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不断织牢社会安全网、提升人民安全感,使人民群众的法治获得感成色更足、含金量更高、幸福感更可持续。

——有效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深入推进“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学法守法示范户”等创建工作,大力推行“四议两公开”“村民多元议事会”“阳光村务”“互联网+网格管理”“积分制”“红黑榜”等一系列大众化、多样式的乡村治理新模式。全面加强村(居)法律顾问、“法律明白人”等基层普法队伍建设,实施“乡村、巾帼、宗教活动场所”三类法律明白人培养计划,开展“1+N法律明白人”行动,实现“1+N结对子”覆盖面达100%。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动各类公共法律服务资源向基层下沉,健全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和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从源头减少基层社会治理矛盾纠纷和公共安全隐患。

——繁荣活跃社会法治文化。坚持“法治文化+”融合发展思路,积极推动乡村法治文化与优秀乡村文化、民俗文化、乡村文化深度融合,形成“法治花儿”“法治谚语”“法治快板”“法治剪纸”等带有“乡土味”的特色法治文化作品。大力实施法治文化惠民工程,形成“普法+民族团结”“普法+非遗传承”“普法+生态保护”“普法+廉政建设”等多彩、多样、多元的法治文化阵地。充分利用“两微一端”及微信矩阵,拓展普法网络平台,加大漫画、短视频、微动漫、一图读懂等形式的普法产品供给,做精做实做活做靓新媒体普法内容,切实增强受众的参与感、体验感、获得感。

 

来源:青海普法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学习之目的。本文文字、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感谢原作者的辛苦创作。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我们联系更正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