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 推荐新闻
2024 - 12 - 12
点击次数: 19
近日,在梅州市梅县区梅南镇罗田下村,25户村民因土地承包合同纠纷与某公司负责人发生激烈争吵,村民扬言“要是不给合理赔偿,就让公司开不下去”。闻讯赶来的驻村法律顾问和司法所工作人员,耐心进行疏导并找准争议焦点,提出终止承包合同赔偿方案。最终,双方签订终止合同协议,公司现场支付村民赔偿金,一场群体性纠纷得以圆满化解。据梅州市梅县区司法局有关负责人介绍,2023年以来,该区积极推动公共法律服务融入基层社...
2024 - 12 - 24
点击次数: 125
为进一步提升“法律明白人”的理论素养、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提高基层依法治理和乡村人才振兴工作质效,四川省2024年省级“法律明白人”提能培训班日前在绵阳举行,各市(州)司法局相关负责人及“法律明白人”代表等集中“充电”。培训为期3天,邀请法治建设领域专家、优秀“法律明白人”代表分享了法治宣传、排查风险隐患、化解矛盾纠纷等方面的工作经验,还组织参训学员前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法治文化教育馆等地实地...
2024 - 12 - 21
点击次数: 125
近年来,山东省司法厅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立足职能定位,坚持找准着力点、实现“三融入”,积极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得明显成效。以入法入规为着力点,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推动“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审查工作”纳入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2024年工作要点,配合出台山东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协调机制(试行)、《审查工作办法(试行)》,对立法项目和...
2024 - 12 - 21
点击次数: 124
为了使人民群众获得优质高效便捷的公共法律服务,近年来,省司法厅大力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实体、网络、热线三大平台建设。目前全省覆盖城乡的五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初步建成,人民群众遇到法律问题可以到就近的公共法律服务站(室)和中心获取法律服务;建成了12348青海法网,群众可以通过登录网站的方式,查询律师事务所、公证处、司法鉴定所、人民调解委员会等法律服务机构和人员信息,也可以通过留言方式获取法律咨询;设...

《江苏省公共法律服务条例》施行两年带来哪些变化→

日期: 2024-12-12
浏览次数: 0
来源: 法治江苏
“要不是来中心找了律师,这钱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要到,太感谢了!”近日,拿到被拖欠了许久的工资,李某握着江苏省如皋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值班律师张宏泉的手不停道谢。

今年9月,张宏泉接待了行动不便的李某。早年间,李某在某工地打零工,有1万元的工资一直未给付,随着年龄增长其身体状况也每况愈下,急需这笔钱治病。得知李某诉求后,如皋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当即开辟“绿色通道”,为其提供“法律咨询+人民调解+法律援助”一站式服务。通过与对方当事人多次沟通,说法说理说情,对方同意律师提出的解决方案,李某的治病钱也有了着落。

这是江苏省不断推进基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个缩影。自2022年12月1日起,《江苏省公共法律服务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施行,明确提出基本公共法律服务八方面具体范围,对公共法律服务如何向基层倾斜、向薄弱地区倾斜、向特定群体倾斜也有诸多规定。如今,《条例》已施行两年,相关工作有哪些变化?又有哪些创新举措?《法治日报》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入采访。




推动服务下沉

“我们推动法律援助、民商事仲裁、公证服务等11项职能资源整体入驻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日常管理采取‘前店后厂’模式,通过前台统一受理,后台分流指派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如皋市司法局副局长尤亚敏介绍说,今年以来,该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提供线上服务2178人次、线下咨询3274人次,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327件、公证2450件。

记者了解到,江苏在全国率先建成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实体、热线“三大平台”,实施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改革创新项目,修订完善公共法律服务项目清单,并以实体平台为主干,推动市县两级司法行政部门对外服务职能整体进驻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同步拓展立法民意征集、涉企法律服务等新内容,加快形成平台功能优化提升、工作机制协调高效、服务供给丰富拓展、组织保障坚强有力的工作格局,面向社会提供“一站式”公共法律服务,把基层公共法律服务送到群众身边。

同时,按照“县级以上平台提升专业能力、县级以下平台融入基层治理”的思路,江苏将县级平台打造成面向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的主阵地,引导更多服务力量进一步下沉,最大程度方便办事群众。

目前,全省13个设区市、95个县(市、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已基本完成职能整合,服务运行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实现群众“进一扇门,畅享司法行政一揽子服务”。


《江苏省公共法律服务条例》施行两年带来哪些变化→

图为11月15日,江苏省常州市横林镇青司塘村法律援助联络点值班律师正在接待群众。张轩瑞 摄




聚焦基层需求

今年8月,83岁的张翠珍再次来到南京市雨花台区板桥街道绿洲社区的远程公证服务点办理委托公证。此前,在该服务点试运行期间,她就通过远程公证一体机向公证员咨询过如何办理继承手续,随后就有公证员上门为其办证,老人足不出户就拿到了公证书。

“我们综合各区经济社会发展、人口数量、交通状况和对公证业务的需求,在具备软硬件条件的镇街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人口集中社区、高校、园区等场所按需设置远程公证服务点,进一步深化远程公证服务建设。”南京市司法局公证管理处处长严芹介绍说,目前已建成远程公证服务点74个,提供委托、声明等17项常用、高频公证事项办理。

近两年来,江苏聚焦办好“推行远程公证服务”民生实事项目,打造合规安全、便捷高效的“云上公证”服务平台,增强公证法律服务的均衡性、可及性,让企业和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办公证。截至目前,全省已建成远程公证服务点921个,覆盖750多个乡镇街道地域范围,今年以来办理远程公证28000余件。

记者了解到,围绕群众多样性法律需求,江苏省司法厅指导各地研发公民类“全生命周期”公共法律服务产品400余件。其中,扬州等地聚焦直播经济,编写指引帮助从业人员了解风险点,及时解决法律纠纷。盐城、宿迁等地瞄准快递、网约车、外卖员等新业态就业群体,围绕工资待遇、劳动保护等提供法治宣传、法律援助等“套餐式”服务。

全省各地还积极发挥村(居)法律顾问、“法律明白人”等基层法律服务力量的作用,深化“1名村(居)法律顾问+N名法律明白人”行动,共同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已实现综合网格全覆盖,有效引导法律服务资源融入网格化治理,让法律服务在基层触手可及。


《江苏省公共法律服务条例》施行两年带来哪些变化→

图为11月18日,江苏省宿迁市市民正在使用公共法律服务自助终端机查询相关法律问题。王海松 摄




保障园区发展

位于无锡市锡山区的荟智企业中心是承接楼宇经济、总部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载体,现有企业140余家,是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示范园区、国家级众创空间,也是江苏省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区、江苏省科技创业园。

2023年,锡山区司法局积极引入优质法律服务团队,在荟智企业中心成立全区首个园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找准服务企业发展的切入点、着力点,从法律角度为企业运营精准“把脉问诊”,为园区企业提供“一站式、全流程、全方位”法律服务和法治保障。

“不仅在荟智企业中心,我们还根据企业集聚情况和不同需求,在锡山区多个园区内设立公共法律服务联系点、并委派律师定期驻班提供法律咨询、法治讲座、纠纷调解等服务,使企业寻求法律服务更加便利。”锡山区司法局局长钱军介绍说。

近一点,再近一点。针对全省园区经济占比过半的特点,江苏让公共法律服务走进园区,推动律师等专业法律资源下沉,实现全省176个省级以上园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全覆盖,在重点企业设立工作站,为企业提供法律咨询、诉讼代理等服务29.6万次,让企业收获更多法治红利。


《江苏省公共法律服务条例》施行两年带来哪些变化→

图为6月12日,江苏省如皋市司法局工作人员正在接待前来咨询的群众。沈璀 摄 



其中,南京市江宁区打造法律服务产业园,引入行政审批、金融、保险等服务资源,为园区内企业提供“一条龙”服务。苏州市打造高水平苏州自贸片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吸引包括国际商事法庭、国际仲裁机构、国际商事调解机构在内的30余家机构入驻,为企业提供全方位、全覆盖、全链条、全生命周期法律服务。

此外,全省各地以常态化开展公共法律服务进园区活动为抓手,不断扩大涉企公共法律服务供给,有效整合多项法律服务资源,聚焦产业链强链、知识产权保护、数字经济等领域法律服务需求,打造更优质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今年以来,全省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累计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法律意见8425次,开展法律咨询、法律文书服务4万余次。




文字:法治日报记者 丁国锋 罗莎莎
来源:法治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