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司法厅:完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服务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杨增胜公共法律服务是政府公共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性、服务性和保障性工作。近年来,山东省司法厅整合优化和系统集成各类法律服务资源,基本建成了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全省每年办理法律服务800万余件次,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2024年,司法部召开全国法律援助和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大会暨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会,印发表彰通报,隆重表彰全国法律援助和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山东省有64个集体、96名个人分别荣获先进集体、先进个人,数量居全国首位。坚持系统谋划,法律服务体系更为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资源高度集约、制度高度集成、人才高度集聚。山东省司法厅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打破条条框框,加快深度融合,推动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一是加强科学规划。推动将公共法律服务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基本公共服务发展总体规划,实现了公共法律服务的提供主体由“司法行政机关统筹提供”到“政府统筹提供”的重大转变,基本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司法行政机关组织实施的工作格局。二是提升服务标准。在全国率先出台公共法律服务领域首部地方性法规《山东省公共法律服务条例》、首部地方性标准《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工作规范》,以省委省政府办公厅名义印发加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等8个文件,与省发改委、人社厅、公检法等部门联合发文30余件,构建起了以地方性法规、规范性文件为主的服务标准体系。三是筑牢支撑平台。加快法律服务实体、热线、网络“三大平台”融合发展,全省建成6万余个覆盖省市县乡村五级的实体平台,推进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与12345政务服务热线归并整合、与110热线联动试点,月均咨询量超5万...
浏览次数:
140
更新日期:
2024
-
08
-
20
今年以来,甘肃省玉门市结合纵深推进“三抓三促”行动,始终坚持司法为民,创新发展新时代的公共法律服务模式,用“四个载体”不断放大公共法律服务效应,形成了覆盖城乡,便捷高效,普惠均等的服务体系。“千警联百企”活动多渠道助力保障高质量发展玉门市司法局充分整合全市法律服务资源,组织律师、公证、法律服务工作者、人民调解、普法宣传等人员,并联合公安、人社、工商联等单位,成立6个法律服务小分队,深入各企业开展法律服务活动,通过召开交流座谈会,了解企业发展中存在的法律需求、法律风险等情况,帮助企业解决公司管理、产权保护、劳动用工等方面的法律问题,从源头上防范和规避各类法律风险。累计为全市108家企业开展了法治体检,举办集中宣讲8场次,座谈交流40多场次,排查法律风险15条,解答法律问题36条,审查劳动及其他合同88份,化解企业内部矛盾纠纷25件。“乡村振兴法治同行”活动“零距离”解决群众法律需求玉门市积极组织和引导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为乡村开展法律服务,全面落实“一村(居)一法律顾问”坐班制度,与15个乡镇(街道)签定法律顾问合同,辐射带动85个村(居)的法律服务活动,村(居)法律顾问覆盖率达100%。建立和完善了“互联网+村(居)法律顾问”制度,建立“法律顾问佑万家”微信群,及时向群众提供法律知识、法律咨询等,让有需求的群众第一时间享受到“互联网+”带来的便捷普惠的公益法律服务。今年以来,法律顾问累计为村(居)民解答法律咨询200余人次,调解矛盾纠纷46人次,有效增强了居民的法治意识,打通了公共法律服务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贴心式”优化利企便民服务玉门市司法事务中心新引进安装公证人脸识别、电子公证书等公证业务软件,加大对证明材料的核实力度,减轻群众举证负担。常态化开展“互联网+公证”“零接触”远程视频公证服务,依托人脸识别、电子签名、视频连线等技术,实行公...
浏览次数:
122
更新日期:
2024
-
08
-
15
8月12日,省司法厅召开全省公共法律服务综合提升行动调度会。会议总结了上半年工作成效,分析了当前面临的形势任务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对下半年重点工作进行了再调度、再安排。厅党委委员、副厅长马宝明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指出,全省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和法律服务机构要始终坚持党对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的全面领导,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将党的领导贯穿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全过程各方面。全面准确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内涵要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以全会精神为指导统筹推进各项业务工作。要聚焦政治领航,加强党建工作指导,进一步理顺司法鉴定、公证行业协会和法律服务机构党组织隶属关系和党建工作体制,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推动法律服务行业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从有形覆盖到有效覆盖。要强化党建引领,教育、引导法律服务机构和从业人员依法依规诚信执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法治甘肃建设,确保正确政治方向。会议强调,要聚焦弱势群体和特殊群体,进一步整合法律服务资源、健全工作机制、完善服务方式、提升服务质效,多措并举向特殊困难群体提供公益性法律服务。紧紧围绕各类社会主体和群众法律服务需求,推进“互联网+公共法律服务”,推行“一站式”服务,扎实开展“法援护苗”“公证减证便民提速”等行动,为群众提供多元化、精准化和优质化公共法律服务。充分发挥诉源治理作用,拓宽民商事纠纷诉前调解渠道,将更多民商事纠纷引流到仲裁工作中来,高效率实质性化解矛盾纠纷。加强专业法律服务和涉外法律服务工作,发挥地方优势特色,支持“一带一路”国际仲裁机构建设。加强与省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有效衔接,鼓励和引导高校师生积极投身法律援助志愿服务事业。积极推动设立高水平公立司法鉴定机构,促进区域司法鉴定中心建设。会议要求,要深化公证体制、仲裁制度、司法鉴定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激发行业发展活力。强...
浏览次数:
123
更新日期:
2024
-
08
-
15
为深入贯彻落实西宁市委党建引领“有诉必应马上办”机制创新工作要求,方便人民群众了解、获取公共法律服务。近日,市司法局聚焦打造线上线下融合闭环、建设“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努力打通服务人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据了解,西宁市司法局重点围绕公共法律服务“有形覆盖、有效覆盖、有感覆盖、有声覆盖”,以贯彻落实市委党建引领“有诉必应马上办”机制创新工作为抓手,以“优化公共法律服务”为牵引,精心编印了《党建引领“有诉必应马上办”机制创新系列丛书暨公共法律服务便民手册》(以下简称《便民手册》)大、小版,面向社会介绍公共法律服务机构工作职能,普及公共法律服务各项业务,让群众“办事有方向、遇事有门路”。《便民手册》内容涵盖我市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公证处、律师事务所、司法鉴定、仲裁等法律服务机构基本信息、服务事项及机构名称、地址和联系电话等信息,为人民群众获得基本法律服务提供了精准导向与指引。目前,首批手册已发放至市、县(区)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公证处、仲裁委、公检法及信访等部门便民窗口和场所,电子版同步上传至市司法局网站、西宁市12348法网、西宁市普法网站,进一步方便群众领取、查阅。下一步,西宁市司法局持续把市委党建引领“有诉必应马上办”贯穿公共法律服务全过程,聚焦“走在前作表率”,坚持“事要解决”为目标,以“群众满意”为标准,进一步推动“有诉必应马上办”与公共法律服务有机融合,着力优化办事流程,提升服务效率。 来源:西宁晚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学习之目的。本文文字、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感谢原作者的辛苦创作。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我们联系更正或删除。
浏览次数:
143
更新日期:
2024
-
08
-
15
民之所需,力之所至。昆区司法局秉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理念,以“四化四心”工作法,不断完善体系、优化举措、整合资源,实现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全面覆盖、服务供给优质高效、服务保障坚实有力。精心打造+立体化实现公共法律服务“零遗漏”体系建设全覆盖。昆区已建成覆盖城乡、高效便捷、均等普惠的立体化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纵向由区级、街镇、嘎查村(社区)构成,横向由实体平台、热线平台、网络平台构成,实现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全面覆盖。业务供给全方位。在三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内设置法律咨询、公证办理、人民调解、法律援助、行政复议等各项职能,引入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等专业法律团队定期值班,为群众提供全方位、综合性的公共法律服务。真心便民+智能化助力公共法律服务“零距离”提供热线服务。昆区司法局对外公布两部“148”法律咨询热线电话,在工作时间内向群众提供法律咨询等法治服务,满足不同群众的需求。推行网络服务。在昆区110个嘎查村(社区)内,建成标准化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微信群,并将各村居法律顾问等纳入其中,推送法律知识,提供法律服务。在辖区内搭建“互联网无人律所”、配置智能普法机器人、安装4K智能机顶盒等公共法律服务终端,以智能化手段强化公共法律服务便民度。贴心定制+精准化推动公共法律服务“零障碍”法律援助惠民利民。提供“申请、受理、审核、指派”全周期法律援助服务,不断降槛扩面、简化流程,并通过实行“点援制”提高案件与承办人员的匹配度,精准满足群众需求。加大简单案件“援调对接”力度,实现“法律援助、纠纷调解、源头预防”一体化维权模式,以优提效。普法宣传精准有效。昆区司法局有序开展普法宣传工作,针对重点群体、深入重点领域、利用重要节点,通过知识讲解、以案释法、答疑解惑等多种方式开展宣传,做到有分类、讲侧重,靶向宣传、精准服务。用心监管+严格化保障公共法律服务“零负评”窗口建设规范管理。昆...
浏览次数:
136
更新日期:
2024
-
08
-
15
近日,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司法局创新制定《牡丹江市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服务规范》,对全市四级三类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的功能设置、平台建设、岗位职责、制度流程、内部管理、服务评价等进行规范,旨在着力增强全市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服务供给能力和保障能力,提升实体平台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水平。《服务规范》坚持依法依规、坚持规范便民、坚持立足实际,共八个部分,包括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制度要求、服务场所、工作人员、服务项目和方式、服务流程、服务质量评价等,有三大亮点:一是明确功能定位。市级平台建设成集资源统筹、指挥调度、特色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区域公共法律服务枢纽;县、乡两级平台全面提升专业能力,打造成面向群众就近提供服务的一线窗口;村级平台突出实用性、亲和力和地方化等特点,有效发挥“家门口”的公共法律服务作用,形成全市统筹发展的“一盘棋”格局。二是体现法治底色。《服务规范》进一步强化法治供给,丰富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制度工具箱。进一步强化法治元素,把法治宣传、法治素养、法治实施等作为重点内容,确保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全市法治水平迈上新台阶。进一步强化法治基础,把夯实基层法治软硬件建设作为基础工程,确保基层公共法律服务供给能力得到保障。三是突出对俄合作法律服务。《服务规范》立足牡丹江实际,结合市情社情民情,坚持因地制宜,确保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与本地经济社会事业协同发展。在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实施上,以市对俄合作法律服务中心为依托,精心打造专业化水平突出、服务特色鲜明、运营模式先进、集聚带动作用显著的绥芬河、东宁、穆棱涉外公共法律服务机构,持续提升法律服务能级,着力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护航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目前,牡丹江市共建成市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个、县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0个、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81个、村(居)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1034个,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
浏览次数:
145
更新日期:
2024
-
08
-
15
近日,青海省西宁市司法局牢牢站稳人民立场,坚持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群众需求作为第一选择、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聚焦“顺民意、惠民生、暖民心”,以“有诉必应马上办”为抓手,以“优化公共法律服务”为牵引,整合全市优质法律服务资源,梳理汇总便民服务事项和办事指南,精心编印了《党建引领“有诉必应马上办”机制创新系列丛书暨公共法律服务便民手册》大、小版,内容涵盖西宁市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公证处、律师事务所、司法鉴定、仲裁等法律服务机构基本信息、服务事项及机构名称、地址和联系电话等信息,为群众获取基本法律服务提供精准导向与指引,努力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法律服务需求,不断提升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真正做到一本小册子,服务大民生。目前首批手册已发放至市、县(区)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公证处、仲裁委、公检法及信访等部门便民窗口和场所。下一步,西宁市司法局将持续把党建引领“有诉必应马上办”机制创新要求贯穿公共法律服务全过程和各环节,聚焦“走在前作表率”要求,以“事要解决”为目标,以“群众满意”为标准,进一步健全完善公共法律体系建设,着力优化办事流程,提升服务效率,以“干部要干、思路要清、律己要严”的实际行动,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公共法律服务,为在现代化新青海建设上走在前作表率贡献司法行政智慧和力量。 来源:西宁普法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学习之目的。本文文字、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感谢原作者的辛苦创作。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我们联系更正或删除。
浏览次数:
129
更新日期:
2024
-
08
-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