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法律服务是政府公共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性、服务性和保障性工作。2024年以来,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建设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司法局聚焦经济民生领域需求,积极推行“大公共法律服务”理念,着力优化服务网络、延伸服务触角、畅通服务渠道、强化服务质效,提升公共法律服务供给能力,构建起全覆盖、全周期、全时空、全领域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使公共法律服务更多惠及群众。
优化网络、畅通渠道,服务群众更贴心
优化创建“三大平台”,保证服务“全时空”。一是优化“全科式”综合服务平台。重新打造新一代区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设置办公区、接待区、等候区、自助区,内设“法律氧吧”“情感驿站”“暖心会客室”等功能室,开设8个法律服务窗口,开辟绿色通道,实现“功能上专业、内容上精细、管理上规范、效果上便民”。二是创建“全时段”自助服务平台。临街建成全省首个“24H自助法律服务室”,配备公共法律服务自助柜员机,嵌入100余份常用法律文书,公开80余名法律服务人员业务专长和联系方式,放置办理指南,提供24小时开放式自助智能服务,弥补8小时以外及节假日服务空白。三是创建“全空域”网格服务平台。依托“福山网格”微信小程序,开设“法律服务”模块,聘任“网格调解员”,村(居)法律顾问精准对接每个网络,做到全域网格化“指尖上”“掌心里”法律服务。
创新推进“三项服务”,解决群众“小急难”。一是创办“益企讲法”法律沙龙。会同有关部门、协会商会,围绕企业近期需求,邀请专业法律人士,采取讲座、座谈会、恳谈会等方式,定期举办法律沙龙3期,助力企业防范化解法律风险。二是开办“福地说法”普法栏目。联合区融媒体中心,把握当下网络热点和群众关注的热门问题,相应组织有关专业人士进行“以案说法”,每月一期,播出节目8期。三是推行“乡村法韵”特色服务。常态化开展“乡村振兴·法治同行”活动,协同益善德志愿服务中心组建公益性“和谐使者”普法调解服务队。紧密结合农村特色产业推行“伴随式”法律宣传,因地制宜提供“爱在一起”“法式下午茶”“法治微课堂”等特色服务。
融合构建“三项机制”,推动工作“大一统”。一是融合构建公共法律服务共同体。革新“一切涉法公共服务皆是公共法律服务”“大公法”理念,印发《关于构建法治保障共同体,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长效机制的意见》,明确职责分工,成立工作专班,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建立联调联办互通机制,司法部门、行政执法单位、有关社团组织合力构建发现问题、剖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体协同”服务机制。二是融合构建多元化纠纷化解机制。与区“一站式”矛调中心联调联动化解信访纠纷,成立烟台首家社会保险费争议调委会,组建维正金融纠纷调解中心,探索“行政复议+执法监督”模式,助力全区抓源促治。三是融合构建村居法律顾问基层治理机制。每年调整更新村居法律顾问名册,建立健全日常管理制度,利用村居法律顾问业务专长推行项目化、特色化服务,实行差异化管理,按服务绩效足额划拨经费,创新推进“法律服务+网格”,贴近群众提供“邻里式”服务。
延伸服务触角,更“广”、更“强”、更“近”、更“好”
“小变革”凝聚“大合力”,供给主体更“广”。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17家行政执法单位、5家学会商会协会组成首批公共法律服务共同体,构建起政策规范、执法监管、司法保障、法律服务一体式、多元化公共法律服务保障体系。区委统战部、区法学会、区工商联等一体推动,“益企讲法”成为福山惠企新名片。法官、检察官、警察、律师等共同参与,“福地说法”栏目丰富精彩,广受群众喜爱。
“全时空”迭代“全覆盖”,供给平台更“强”。目前,福山区实现区镇两级全业务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全覆盖,全省首创“24H公共法律服务”室成为群众省心“智能小律师”,有效解决部分群众“上班没空办,下班没处办”难题。经统计,今年已接待来电来访2700余人次,提供智能查询、线上视频咨询等服务近600人次,自助打印法律文书60余份,真正做到公共法律服务“24小时不断线,365天不打烊”。
“邻里式”推进“社会化”,供给距离更“近”。70支公益普法志愿队伍把法治宣传融入各类公益活动,972名网格员全部兼任“网格调解员”,100余名包括公职律师在内村居法律顾问全部精准对接微信网格群,为群众提供“邻里守望式”普法、调解、法律咨询等方面法律服务,做到了“法律资源在网格内集聚、法治观念在网格内形成”。
“小切口”实现“大普惠”,供给质感更“好”。在常态推进“法援惠民生”“法律体检”“能动链公证”的同时,搭建“企业点单—律师服务”平台,惠及中小微企业110余家,让小微企业也有专业的法律顾问。拓展村居法律顾问服务领域,聚焦基层治理和群众急难愁盼的“烦心事”,开展大樱桃、防霸凌等主题宣传近20场次,参与信访化解160余件,实现纾难解困、惠企利民。
强化服务质效,工作更“准”、更“亲”、更“实”
以人民需求为纲,才能让工作更“准”。深化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要牢牢把握为民、利民、便民根本取向,遵循“两全”“两快”和“便捷高效、普惠均等”部署,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不断提高供给能力、水平,才能让“随时随地随身”的优质法律服务更多更公平惠及群众。
以贴近群众为引,才能让工作更“亲”。身边的才是有用,熟悉的才是放心的。提升法律服务的群众满意度和社会公信力,就要俯下身子,贴近群众,围绕群众,用群众熟悉的人和语言提供法律服务,才能让群众“使得顺心,用着放心”,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以解决问题为要,才能让工作更“实”。要共情群众需要,及时响应群众诉求,系统研究谋划和解决法治领域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让群众真切感受到公共法律服务管用、好用、愿意用、习惯用,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次公共法律服务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引领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来源:《法治时代》杂志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学习之目的。本文文字、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感谢原作者的辛苦创作。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我们联系更正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