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司法局创新制定《牡丹江市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服务规范》,对全市四级三类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的功能设置、平台建设、岗位职责、制度流程、内部管理、服务评价等进行规范,旨在着力增强全市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服务供给能力和保障能力,提升实体平台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水平。《服务规范》坚持依法依规、坚持规范便民、坚持立足实际,共八个部分,包括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制度要求、服务场所、工作人员、服务项目和方式、服务流程、服务质量评价等,有三大亮点:一是明确功能定位。市级平台建设成集资源统筹、指挥调度、特色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区域公共法律服务枢纽;县、乡两级平台全面提升专业能力,打造成面向群众就近提供服务的一线窗口;村级平台突出实用性、亲和力和地方化等特点,有效发挥“家门口”的公共法律服务作用,形成全市统筹发展的“一盘棋”格局。二是体现法治底色。《服务规范》进一步强化法治供给,丰富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制度工具箱。进一步强化法治元素,把法治宣传、法治素养、法治实施等作为重点内容,确保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全市法治水平迈上新台阶。进一步强化法治基础,把夯实基层法治软硬件建设作为基础工程,确保基层公共法律服务供给能力得到保障。三是突出对俄合作法律服务。《服务规范》立足牡丹江实际,结合市情社情民情,坚持因地制宜,确保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与本地经济社会事业协同发展。在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实施上,以市对俄合作法律服务中心为依托,精心打造专业化水平突出、服务特色鲜明、运营模式先进、集聚带动作用显著的绥芬河、东宁、穆棱涉外公共法律服务机构,持续提升法律服务能级,着力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护航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目前,牡丹江市共建成市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个、县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0个、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81个、村(居)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1034个,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
浏览次数: 145
更新日期: 2024 - 08 - 15
近日,青海省西宁市司法局牢牢站稳人民立场,坚持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群众需求作为第一选择、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聚焦“顺民意、惠民生、暖民心”,以“有诉必应马上办”为抓手,以“优化公共法律服务”为牵引,整合全市优质法律服务资源,梳理汇总便民服务事项和办事指南,精心编印了《党建引领“有诉必应马上办”机制创新系列丛书暨公共法律服务便民手册》大、小版,内容涵盖西宁市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公证处、律师事务所、司法鉴定、仲裁等法律服务机构基本信息、服务事项及机构名称、地址和联系电话等信息,为群众获取基本法律服务提供精准导向与指引,努力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法律服务需求,不断提升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真正做到一本小册子,服务大民生。目前首批手册已发放至市、县(区)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公证处、仲裁委、公检法及信访等部门便民窗口和场所。下一步,西宁市司法局将持续把党建引领“有诉必应马上办”机制创新要求贯穿公共法律服务全过程和各环节,聚焦“走在前作表率”要求,以“事要解决”为目标,以“群众满意”为标准,进一步健全完善公共法律体系建设,着力优化办事流程,提升服务效率,以“干部要干、思路要清、律己要严”的实际行动,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公共法律服务,为在现代化新青海建设上走在前作表率贡献司法行政智慧和力量。 来源:西宁普法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学习之目的。本文文字、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感谢原作者的辛苦创作。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我们联系更正或删除。
浏览次数: 129
更新日期: 2024 - 08 - 15
您好,需要办理什么业务?我要申请法律援助。近日,在沈阳市苏家屯区法律援助中心,工作人员仔细审查资料后,10余分钟便为农民工王某办理完法律援助申请,并当即指派了律师。一窗办成事,王某心里踏实。 在日前举行的全国法律援助和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大会上,我省司法行政系统共有32个集体和43名个人获得表彰。沈阳市苏家屯区法律援助中心就在其中。这是近年来我省紧紧围绕服务经济发展大局、服务保障民生,着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公共法律服务的缩影。今年上半年,我省公共法律服务实体、网络、热线“三大平台”共提供法律援助、法律咨询等法律服务50.9万余件,真正将公共法律服务送到百姓身边。高效线下线上服务“零距离”“我们周边的几个村距离县城有点远,现在村民只要家里有电脑,打开辽宁法律服务网,就可以在新增的‘法律服务·绿色服务通道’专栏中的农民工绿色通道申请法律服务了。”沈阳市浑南区司法局祝家司法所所长隋叮咚竖起大拇指说道。为提升公共法律服务的信息化水平,省司法厅公共法律服务管理处会同应急指挥中心在辽宁法律服务网增设农民工、军人军属、退役军人、未成年人、妇女、老年人、残疾人7个绿色通道专栏,切实为特殊群体提供优质、便捷、高效的法律服务。为构建覆盖城乡、均等普惠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沈阳市全面推进乡村地区法律顾问工作,积极探索建立“小事一对一,大事组团上”的服务模式,提高了法律援助知晓率和乡村群众受益率。大连市组织各公证处党支部开展“公证进乡村服务惠民生”活动,采取支部联合支部、公证处联络公证处、党员带头上门服务等方式,多渠道加强对偏远地区、力量薄弱公证机构的对口帮扶。本溪市司法局精心打造“公共法律服务直通车”品牌,优化法律服务方式,通过定期“发班”、随车“热线”、售后“回访”等方式将普惠精准、便民高效的法律服务送到老百姓的家门口。锦州市黑山公证处进社区,在司法所工作人员陪同...
浏览次数: 126
更新日期: 2024 - 08 - 15
法律服务不仅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更是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呼和浩特市持续深化公共法律服务改革,积极整合律师、公证、司法鉴定、法律援助、人民调解等多项法律服务资源,全面加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站、室的服务力量,为群众提供多层次、高品质的公共法律服务产品,让法治建设成果人人可享。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1个市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9个旗县区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81个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1111个村居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感谢公证人员的专业服务,帮助我们顺利解决了房产继承的难题。”近日,当事人高先生委托其配偶将一面写有“服务周到真诚为民”的锦旗送到呼和浩特市北疆公证处北方业务部大厅。此前,高先生来到公证处表述了他想继承其父亲生前一套房产的诉求,公证人员初步了解到其兄弟姐妹共4人,大姐先于其父亲死亡,大哥后于其父亲死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有关规定,该公证事项中涉及的代位继承和转继承的问题成为摆在高先生面前的一大难题。为此,公证人员迅速启动针对性的服务流程,不仅耐心细致地为高先生解释了代位继承与转继承的法律依据及操作流程,还高效完成了前期必要手续的准备工作,最终帮助高先生合法、顺利地完成了这一复杂的继承程序。公证服务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今年以来,呼和浩特市进一步深化公证体制分类改革,推进公证行业管理体制改革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根据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经呼和浩特市委编委、内蒙古自治区司法厅批准决定,将内蒙古自治区公证处、仲泰公证处、北方公证处、青城公证处、同德公证处合并组建成呼和浩特市北疆公证处。已于4月份正式揭牌的呼和浩特市北疆公证处,成为呼和浩特市规模最大、市域覆盖面积最广、公证人员最多的正处级事业体制公证处。结合诚信建设工程的重点任务,呼和浩特市司法局引导各公证机构深入开展“公证减证便民...
浏览次数: 124
更新日期: 2024 - 08 - 15
近年来,天津市南开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加快建设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通知》和《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平台、实体平台、热线平台融合发展实施方案》要求,大力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实体、热线、网络三大平台建设,通过平台汇聚更多、更优质资源,为人民群众提供多元化、“一站式”的法律服务。一是实体平台实现“一站式”服务。以区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为重点,整合律师、公证、法律援助、人民调解等公共法律服务集中进驻,打造综合性、一站式的服务型窗口。确保各街道社区上墙公示的值班律师电话“打得通、讲得明”。在12个司法所建立街道公共法律服务站,依托171个居委会建立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室,打造区、街、社区三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随时为群众提供免费的法律咨询和法律宣传服务。二是热线平台实现“规范化”管理。“12348”专线平台安排在市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我区对接市级公服法律服务中心转交案件,在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设立接线坐席,组织政治素质高、责任心强、业务精通的律师、公证员组成的接线团队,对市级转交案件进行电话咨询,严格做到“有接听、有登记、有解答、有统计”。三是网络平台实现“新媒体”融合。对群众诉求主动引导通过网络平台寻求帮助。引进并投入使用了公共法律服务智能终端一体机,依托“互联网+法律服务”模式,集“办事指南、预约受理、法律问答、公证咨询、连线律师”等多功能法律服务板块,为来访群众“问诊开药”。通过信息化的推广和普及,有效实现了区域内多项法律服务“网上办”、“指尖办”、“马上办”。目前,南开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制度更加完善,手段更加多样,产品更加丰富,保障更加到位,队伍更加强大,效率更加明显,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来源:天津市人...
浏览次数: 123
更新日期: 2024 - 08 - 08
今年以来,平凉市司法局立足司法行政职能,创新方法,努力提供让群众“找得到”“信得过”“靠得住”的公共法律服务,有力提升公共法律服务质效,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抓宣传工作力度拓宽公共法律服务覆盖面利用“进村入户”“主题讲座”“赶场摆摊”宣传和新媒体宣传相结合,全面提升人民群众对法律援助、人民调解、公证服务等工作的知晓率和信任感,提高公共法律服务的使用频率。引导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和法律服务志愿者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公益性法律服务,聚力打好防范化解风险“法律战”。今年以来,全市共组织开展各类法律服务宣传活动75场,现场解答群众咨询320余人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1.2万余份。抓公证办证质量持续推动公证事业向好向上发展深入开展“公证五减”便民工作,从减程序、减材料、减跑腿、减时限、减费用五个方面出发,着力打通服务群众和企业“最后一公里”,为群众、企业办事创业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开通绿色通道和党员示范岗,积极为老、弱、病、残、孕等服务对象提供有效的法律服务和公证法律援助。对行动不便或情况紧急的人员提供上门服务,对于经济困难群众及老、弱、病、残当事人免收、减收公证费。积极与公安、民政、人社等相关部门联系,开通“绿色继承”公证服务。抓法援办案质量不断优化法律援助服务畅通法律援助渠道,充分利用公共法律服务大厅、热线电话及派驻值班律师等便民方式构建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多渠道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申请等法律服务,实现法律援助服务“零距离”。积极推进申请人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和经济困难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大幅简化申请人填报资料程序,实行一次性告知承诺制,实现让群众“最多跑一次”。定期开展案件评查抽查和案件回访工作,对检查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限期整改,切实提高法律援助办案质量。抓司法鉴定行业监管全面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注重加强司法鉴定事前事中事后监管,加大日常...
浏览次数: 144
更新日期: 2024 - 08 - 08
今年以来,玉门市结合纵深推进“三抓三促”行动,始终坚持司法为民,创新发展新时代的公共法律服务模式,用“四个载体”不断放大公共法律服务效应,形成了覆盖城乡,便捷高效,普惠均等的服务体系。一是以“千警联百企”活动为载体,助力和保障高质量发展。玉门市司法局充分整合全市法律服务资源,组织律师、公证、法律服务工作者、人民调解、普法宣传等人员,并联合公安、人社、工商联等单位,成立6个法律服务小分队,深入各企业开展法律服务活动,通过召开交流座谈会,了解企业发展中存在的法律需求、法律风险等情况,帮助企业解决公司管理、产权保护、劳动用工等方面的法律问题,从源头上防范和规避各类法律风险。累计为全市108家企业开展了法治体检,举办集中宣讲8场次,座谈交流40多场次;排查法律风险15条,解答法律问题36条;审查劳动及其他合同88份;化解企业内部矛盾纠纷25件。二是以“乡村振兴法治同行”活动为载体,“零距离”解决群众的法律需求。玉门市积极组织和引导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为乡村开展法律服务,全面落实“一村(居)一法律顾问坐班制度,与15个乡镇(街道)签定法律顾问合同,辐射带动85个村(居)的法律服务活动,村(居)法律顾问覆盖率达100%。建立和完善了互联网+村(居)法律顾问制度,法律顾问与群众面对面建立“法律顾问佑万家”微信群,及时向群众提供法律知识、法律咨询等,让有需求的群众第一时间享受到“互联网+”带来的便捷普惠的公益法律服务。今年法律顾问累计为村(居)民解答法律咨询200余人次,调解矛盾纠纷46人次,有效增强了居民的法治意识,打通了公共法律服务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三是以“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为载体,放大优化公证业务利企便民服务。今年,玉门市司法事务中心新引进安装公证人脸识别、电子公证书等公证业务软件,加大对证明材料的核实力度,减轻群众举证负担。常态化开展“互联网+公证”、“零接触”远程视...
浏览次数: 136
更新日期: 2024 - 08 - 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