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池“普法茶亭”是北京市法治文化基地建设示范点,是丰台区传承23年的“普法+公益法律服务”文化阵地。法治伴随着一缕茶香,23年风雨无阻服务百姓,形成了一张丰台普法的“金名片”。  近日,在丰台区司法局主办的“承公益普法初心,启智慧法治远航”主题宣传活动中,普法茶亭再次迭代升级,借助AI手段,跑出普法加速度。  为了更好服务百姓,丰台区组建“丰台区律师公益法律服务团”,保障普法茶亭公益法律服务制度化、规范化,实现了“周周相见”。2024年9月,正值普法茶亭设立23周年生日,丰台区司法局正式推出普法茶亭2.0——掌上普法茶亭,普法茶亭公益法律服务从周周在线,升级为天天在线、时时在线。通过尖端的人工智能技术,用户只需要简单描述面临的难题,丰台普法公益智能法律咨询助手就能为大众提供便利、智慧的法律咨询,实现7*24小时的全时段法律守护。  两次迭代升级,一次是“阵地固定化”,实现了线下普法阵地的服务定期定时定点,引导群众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让普法茶亭成为了群众“找法”的好去处、好地标;另一次是“服务智能化”,打造了“普法茶亭线上分亭”,让迫切的、急切的法律需求得到即时满足,让群众足不出户了解法律法规,让AI法务科技惠及民生。  此外,普法茶亭还常年开展各类反诈、反恐、国家安全、生态环境保护、行政复议护企等各类普法宣传活动,以公益普法、阵地普法为亮点,全年不间断,努力在全区塑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环境。  此外,为了提升普法速率,丰台区借助科技手段,陆续推出了可一键导航的丰台法治电子地图,由AI制作的普法微动漫《观法治 鉴未来》等普法产品,希望能够通过更加丰富的普法供给,推进全区公民法律素质和社会法治化治理水平的提高。
浏览次数: 15
更新日期: 2024 - 09 - 29
9月27日,市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天津市推进京津冀社会保障卡一卡通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规定》以法治形式固化已有成果,为三地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提供了法律支撑。“制定《规定》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保障卡一卡通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是深入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部署要求的重要举措,是推动京津冀社会保障领域创新服务管理、增进三地民生福祉的重要举措。”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王泽庆说,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人大协同立法不断拓展领域、深化合作,三地人大常委会共同确定将推进京津冀社会保障卡一卡通立法作为2024年协同立法项目,实现三地同一文本、同步审议、同步通过、同步宣传、同步实施。《规定》共26条,一是明确了京津冀一卡通工作目标和基本原则。三地同时规定,在京津冀区域内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实现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交通出行、旅游观光、文化体验等方面跨省通用、一卡多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遵循统一组织、协作共享、便民利民、安全高效的原则,建立健全京津冀社会保障卡一卡通服务管理体系,提升公共服务便民化水平,推进京津冀区域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二是明确了京津冀一卡通协同工作机制和政府职责分工。三地同时规定,依托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机制,制定京津冀一卡通发展规划、年度计划,共同研究相关重大事项和配套措施,拓展应用领域和范围。明确三省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京津冀一卡通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京津冀一卡通服务管理工作,发展改革、教育、民政、文旅、卫生健康、医疗保障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相关工作。三是明确了京津冀一卡通应用项目清单和应用场景。三地同时规定,共同编制一卡通应用项目清单并实行动态调整,及时向社会公布。针对群众使用社会保障卡的高频场景,重点明确京津冀一卡通在...
浏览次数: 14
更新日期: 2024 - 09 - 29
近年来,广州加快构建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智能精准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打造了3142个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以下简称“公法平台”),实现市、区、镇(街)、村(社区)四级公法平台全覆盖,推动公共法律服务从“有形覆盖”到“有效覆盖”的转变,平台总数位居全省第一。依托四级公法平台,着力构建“1+5+N”(1个市级公法平台,暖企、涉外、民生、治理、纾困5类专门公法平台,N个其他各类公法平台)现代公法平台体系,不断推进差异化平台建设,以高水平法治服务高质量发展,其中5类专门公法平台数累计115个,位居全省第一。今年以来,公法平台累计为群众提供各类业务咨询和办理超9.5万件次,公证25.8万件次,鉴定6.2万件次,服务重点企业和中小微企业1万余家,挽回企业经济损失超3亿元。产业园区公法站走进产业园区提供法律咨询。一批公共法律服务“国字号”“省字号”平台涌现:越秀在全国率先成立法治非诉中心创新构建“1234”(一个平台、两支队伍、三维网络、四项机制)调解工作体系,打造多元矛盾纠纷化解“大调解”工作格局;增城成立全省首家法治乡村工作室,将公法室、人民调解室、驻村法律顾问工作室、辖区民警工作室、乡贤工作室等平台整合,提供“一站式”“全天候”的公共法律服务;天河契合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法律服务需求,设立全市首个城中村新业态公法站;黄埔率先建成33个产业园区公法站,打造全市唯一的产业园区公共法律服务实践基地;番禺在全市首创“残疾人法律援助证”工作模式,向340名符合条件的困难残疾人颁发了法律援助证。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魏丽娜 通讯员 余金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彭文强
浏览次数: 9
更新日期: 2024 - 09 - 29
今年以来,浙江省舟山市全域推进“城区步行15分钟、乡村骑行15分钟、偏远山区或海岛车行15分钟即可享受公共法律服务”的“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建设试点任务,助力更高水平的平安浙江、法治浙江建设。1至8月,舟山市各公共法律服务机构共解答法律咨询20505件,办理公证、法律援助、司法鉴定、调解等法律业务44593件,群众满意率达98.65%,全域推进“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打造公共法律服务“高清矩阵”  舟山市持续完善市县乡村一体的公共法律服务主阵地,形成“5+36+418+N”即5个市县中心、36个镇街站、418个村社点、N个服务点(驿站)的公共法律服务“高清矩阵”。同时,制定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服务标准,编印《舟山市“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服务指南》,明确公共法律服务事项清单,实现服务能力和质效的提升。  通过构建公共法律服务资源一体化空间治理地图,充分集成律师、公证、司法鉴定、仲裁、调解、法律援助、基层法律服务、法治宣传教育、行政复议等各项服务产品,舟山现已上线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站点)、自助终端设备、二维码服务指引牌等公共法律服务资源416个,归集律师事务所、公证处、人民调解组织、法律援助中心等法律服务机构728个。  此外,舟山市持续加强公共法律服务力量,加强智能终端设备配备,为基层新增公共法律服务自助机和桌面智能终端139台,并组建“舟山市公共法律服务志愿者”团队,现有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人民调解员、法律明白人、专职网格员等志愿者1076人。提升村(社区)法律顾问服务实效,今年以来开展法律咨询、法治宣传、法治体检、合同修订、纠纷调解等法律服务活动4600余次。  推进涉企法治服务“高效集成”  近两年,舟山市不断优化“基础+增值”法治服务,统筹设立法治服务专区,明确涉企法治服务事项目录,梯次推进第一批18项涉企法治服务“一...
浏览次数: 4
更新日期: 2024 - 09 - 29
9月25日14:30,威海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威海市司法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李文勋,威海市威海卫公证处主任姜鹏介绍全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公共法律服务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性、服务性和保障性工作,是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满足人民群众法律服务需求、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市司法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通过完善制度设计、整合法律资源、强化平台建设,基本建成了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今年,市司法局被司法部评为全国公共法律服务先进集体、全国法律援助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基本建成实体平台建设逐步完善。目前,全市建成市、县两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8个,镇(街)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73个,村(居)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2721个,实现市、县、乡、村四级实体平台全覆盖,城乡“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基本形成。热线平台咨询数量快速增长。将“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与“12345”政务服务热线归并整合,设立了6个值班坐席,实行了“7×24”运行机制,确保服务不间断、有事实时办,年均解答来电咨询4.2万余人次。网络平台服务稳步提升。在“法治威海”微信公众号开设了公共法律服务版块,设置了法律咨询、在线申请等服务功能,涵盖了法律服务、学法督查等3大模块14项服务内容,通过“网上办、掌上办、随时办”,年均为群众提供服务3万多人次。法律服务行业健康发展律师、公证、司法鉴定、仲裁、人民调解、基层法律服务行业活力增强,法律服务质量和公信力不断提升,新时代大调解工作格局基本形成。全市律师、公证、司法鉴定、仲裁、基层法律服务行业法律服务机构180多家,法律服务人员1400余人,人民调解组织3105个...
浏览次数: 2
更新日期: 2024 - 09 - 29
9月8日,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建社35周年座谈会暨第二届《法治时代》创新论坛在北京举行。会议现场第十二届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主任委员,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委员会原主任乔晓阳;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党组副书记常勃;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最高人民法院原党组副书记、副院长江必新;中国出版协会理事会理事长、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中国期刊协会会长,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吴尚之;中国法学会副会长,最高人民法院原副院长,中国法学会网络与信息法学研究会会长姜伟;第十三届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陈斯喜;韬奋基金会理事长刘伯根;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原党组成员、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原总经理李岩;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张宏;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党组成员、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茅院生;著名历史学家、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阎崇年;著名作家、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梁晓声;著名作家,北京市天安门地区管理委员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贾英廷;历史学者、中国民生研究院特约研究员纪连海等出席座谈会。还有来自中宣部、出版行业、高校和各地政法系统的领导,媒体代表,以及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法治时代》杂志各地运营中心的负责同志等300余人参加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主任委员,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委员会原主任乔晓阳在开幕致辞中,乔晓阳表示,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建社35年来,通过不断创新、建设专业化编辑队伍以及适应市场需求,既实现了自身突破和快速发展,也为中国的民主法治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希望出版社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策划出版更多精品力作;紧跟时代热点,助推法治建设;坚持改革创新,增强企业生命力。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党组副书记常勃常勃指出,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紧紧围绕“立足人大工...
浏览次数: 130
更新日期: 2024 - 09 - 25
为深入学习和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努力提高《法治时代》杂志的办刊水平,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等单位,于2024年3月发布第二届法治时代创新论坛“2024年法治创新案例和创新论文”征集活动。截至2024年8月20日,组委会共收到各项申报700多件,初审通过近300件。2024年8月下旬,组委会邀请有关法学家、行业实务专家和媒体代表,对入围第二届法治时代创新论坛“2024年法治创新案例和创新论文”进行了认真评审,最终评审出262件“2024年法治创新案例和创新论文”。名单附后。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有限公司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法治时代》杂志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法治宣传教育与公法研究中心2024年9月一、法治化营商环境创新案例1.打造公益法律顾问团品牌  护航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河北省盐山县司法局)2.以检察之力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区人民检察院)3.创新“上下联动办”新路径  饲料生产服务走新更走心——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创新案例的探索与实践(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4.厚植诚信之基,擦亮康城名片(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司法局)5.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多措并举护航企业发展(黑龙江省牡丹江市阳明区司法局)6.打造“企悦”优化营商环境品牌  护航企业发展——安源区人民检察院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探索与实践(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区人民检察院)7.崂山区坚持“一盘棋、一体化、一条链”,全方位优化金融法治营商环境(中共青岛市崂山区委政法委员会)8.三大举措精准发力  护航经济高质量发展——长沙市司法局普法宣传助力优化营商环境的生动实践(湖南省长沙市司法局)9.助企发展,法治护航,深圳创新举办企业法务技能大赛(深圳市司法局 深圳市普法办公室)10.地方政府治理视角下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建设框架——中...
浏览次数: 159
更新日期: 2024 - 09 - 25
888页次14/127首页上一页...  9101112131415161718...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