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丹县司法局紧紧围绕省、市关于公共法律服务的决策部署,坚持以群众法治需求为导向,通过整合各类社会力量和法律资源, 深入推进公证咨询联络点、法律援助代办点、仲裁业务咨询点、行政复议咨询点、法律顾问咨询点、纠纷调解服务点“六站点”建设,为基层群众提供免费的法治宣传、法律咨询、纠纷调解等“一站式”服务,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日益增强。一是加强基层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建设。按照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建设要求,建成县一级公共法律便民服务中心1个,中心开设6个窗口(包含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公证服务、行政复议咨询及综合接待6大功能职责),提供“窗口化、一站式”法律服务;打造乡镇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8个;设立村级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111个,每村聘用一名法律顾问,为群众免费提供法律服务。完成8个司法所规范化建设,全县现有律师事务所5家,律师34人,基层法律服务工作机构2家,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7人,服务供给基础不断夯实。二是不断加大法律援助工作。发挥法律援助职能,开通农民工欠薪、工伤赔偿、特殊人群案件“绿色通道”,充分发挥公证咨询联络点、法律援助代办点、仲裁业务咨询点职能,推行“最多跑一次”服务。持续推进刑事案件法律援助工作,将法律援助机构建设纳入法治政府建设重点内容。2024年以来,全县共受理指派各类法律援助案件317件,其中民事案件198件,仲裁案件8件,刑事案件111件,接待来访群众法律咨询800人次。三是稳步开展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依托公共法律服务站、律师事务所、县看守所、县公安局、县法院、县仲裁委员会、县民政局等部门单位等站点建立县内法律援助站20个,不断完善人民调解组织网络,设立各级各类人民调解委员会132个,建成专业性行业性调委会9个,建成特色品牌个人调解室3个。坚持落实“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制度,全覆盖选派41名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与全县111...
浏览次数: 124
更新日期: 2024 - 10 - 11
今年来,六安市系统推进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工作,全面提升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工作实效。一是领导干部“头雁领航”。始终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将习近平法治思想纳入市县乡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计划和党校主体班教学培训计划。市委常委会及时研究法治建设重大事项,召开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及办公室会议,将法治建设工作纳入市委综合考核和市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创新“述法+提问+评议+网络投票”模式,深入开展党政主要负责人专题述法评议工作,采取后三名“留级制”,各县区组织会议述法7场,累计231名领导干部参与现场述法,1762名干部进行书面述法。二是培训宣讲“雁阵跟进”。积极推进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精心组织开展全市各有关单位“一把手”上法治课活动,对各县区党政负责同志法治建设工作开展实地督察调研。创新“习近平法治思想天天学”普法日历,依托新媒体矩阵推广宣传,在各村居设置习近平法治思想宣传栏,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宣传融入基层群众寻常生活。全市共组织开展习近平法治思想“七进”(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进网络)活动700余场。三是丰富形式“群雁齐飞”。组织开展“民法典宣传月”活动,推出“典伴行政依法履职”“典亮村居 振兴乡村”等主题活动。利用《图图说法》《法在身边》直播和电视栏目,解读民法典中热点难点问题。广泛开展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环境卫生、安全生产、食品安全、平安建设、乡村振兴等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宣传,面向企业开展“惠企暖企普法先行”主题普法宣传活动。常态化开展“送法进万企”系列活动,组建8个涉企公益法律服务团,组织8家优秀律所结对8个2024年省重点项目,组织涉企法律知识培训116场次,协助企业依法依规申请政策支持38件。 来源:六安市司法局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学习之目的。本文文字、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感...
浏览次数: 128
更新日期: 2024 - 10 - 11
近年来,岑巩县积极探索“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提升“法律明白人”法律素养和业务能力,一支支带头学法、普法释法和定纷止争的法治队伍,正以积极向上的姿态活跃在岑巩县的大小村寨中、走进人民群众的心里。全方位加大培育培养力度,“法律明白人”的服务本领和服务水平有效提升。在岑巩,教室里、田坎上、火坑边都能看到“法律明白人”的身影,他们在参加培训提升自身法律能力的同时,将所见所闻所学运用在平时的普法宣传、调解矛盾纠纷中。“群众在哪里,普法阵地就在哪里,哪里有矛盾纠纷,哪里就有“法律明白人”,我们想打造一支扎根基层、具有较高法律素养的法治宣传队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法言法语”讲给群众听,引导群众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思维方式。”岑巩县司法局普法与依法治理股负责人杨雅铃表示。经过不断的实践历练和法治培训,岑巩县“法律明白人”的作用发挥显著。他们带头学法、依法办事,打破了以往“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得理不饶人”的僵局。“他们就像随叫随到的‘及时雨’,只要有法治需求,都会第一时间出现在现场,用一个个真实的案例向老百姓宣讲法律法规,老百姓都很听他们的‘劝’”。大有镇白岩山村村委会主任龙荣华说道。群众法治意识明显增强,法治乡村社会治理新格局正乘着普法劲风有序构建。“以前出现矛盾,都是按照“老规矩”办事,我们心里也很窝火,现在我们遇到麻烦事,第一时间就去找“法律明白人”咨询法律,依法维护自己的利益,我们也晓得只有懂法,才不容易吃亏。”开展普法活动中群众说道。截至目前,岑巩县共培育培养“法律明白人”638名,其中具有产业示范带动的“法律明白人”40余人,建立“法律明白人”产业示范基地17处,整体队伍的法治素养和法治实践能力显著提升,构建乡村社会治理新格局指日可待。 来源:岑巩司法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学习之目的。本文文字、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感谢原作者的辛苦...
浏览次数: 128
更新日期: 2024 - 10 - 11
近日,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司法局东华司法所聚焦选优人才、做强特色品牌的目标要求,积极探索建立“法律明白人”工作室新模式,打造云南省首个社区“法律明白人”工作室——盘龙区田园路社区“法律明白人”工作室。注重地域辐射 奋力创新工作模式本着方便居民群众、就近提供法律服务的原则,盘龙区田园路社区“法律明白人”工作室选择建在东华街道田园路社区居委会所在地,确保居民群众看得见、找得到、用得着,居民群众在遇到法律疑难问题时能够及时便捷地寻求到法律服务。工作室完善功能配套,达到“五个一”全配备,即一支队伍(“法律明白人”与社区法律顾问联合办公)、一套制度(制度规范公示)、一套学习教材(包括“法律明白人”常用法律知识书籍和学习笔记)、一个“法律图书角”、一个培训室。在做到“标识、标牌、标语”三齐全的基础上,展示“法律明白人”主要工作职责等制度,设置摆放法律相关书籍的“法律图书角”供“法律明白人”和居民群众查阅学习,定期邀请法官、检察官、律师等法律专家到培训室为“法律明白人”充电赋能,全方位提升“法律明白人”综合素养和为民服务能力。工作室建立“6+1”轮班制度,社区6名“法律明白人”、1名法律顾问轮流坐班“问诊”,开展法治讲座、接受法律咨询、调解矛盾纠纷、提供法律难题解决途径,引导群众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参与管理社区公共事务、化解矛盾纠纷、维护自身权益,达到民意一线掌握、问题一线解决的效果。夯实普法基础 营造良好法治氛围田园路社区“法律明白人”工作室以“线上+线下”组合模式开展精准普法。社区“法律明白人”线上定期在居民微信群推送实用普法宣传视频和文章;线下每月以一个热点法治话题为宣传主题以案释法,组织开展普法讲座,为群众介绍或解读法律法规,进一步增强群众法治意识。此外,工作室以法治主题社区便民服务大厅和金地山水小区法治主题庭院为依托,将群众办事场所和休闲聚集场所建设成为法治文化阵地,让群众随时...
浏览次数: 125
更新日期: 2024 - 10 - 11
今年以来,浙江省舟山市全域推进“城区步行15分钟、乡村骑行15分钟、偏远山区或海岛车行15分钟即可享受公共法律服务”的“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建设试点任务,助力更高水平的平安浙江、法治浙江建设。1至8月,舟山市各公共法律服务机构共解答法律咨询20505件,办理公证、法律援助、司法鉴定、调解等法律业务44593件,群众满意率达98.65%,全域推进“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打造公共法律服务“高清矩阵”  舟山市持续完善市县乡村一体的公共法律服务主阵地,形成“5+36+418+N”即5个市县中心、36个镇街站、418个村社点、N个服务点(驿站)的公共法律服务“高清矩阵”。同时,制定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服务标准,编印《舟山市“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服务指南》,明确公共法律服务事项清单,实现服务能力和质效的提升。  通过构建公共法律服务资源一体化空间治理地图,充分集成律师、公证、司法鉴定、仲裁、调解、法律援助、基层法律服务、法治宣传教育、行政复议等各项服务产品,舟山现已上线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站点)、自助终端设备、二维码服务指引牌等公共法律服务资源416个,归集律师事务所、公证处、人民调解组织、法律援助中心等法律服务机构728个。  此外,舟山市持续加强公共法律服务力量,加强智能终端设备配备,为基层新增公共法律服务自助机和桌面智能终端139台,并组建“舟山市公共法律服务志愿者”团队,现有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人民调解员、法律明白人、专职网格员等志愿者1076人。提升村(社区)法律顾问服务实效,今年以来开展法律咨询、法治宣传、法治体检、合同修订、纠纷调解等法律服务活动4600余次。  推进涉企法治服务“高效集成”  近两年,舟山市不断优化“基础+增值”法治服务,统筹设立法治服务专区,明确涉企法治服务事项目录,梯次推进第一批18项涉企法治服务“一...
浏览次数: 4
更新日期: 2024 - 09 - 29
9月25日14:30,威海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威海市司法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李文勋,威海市威海卫公证处主任姜鹏介绍全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公共法律服务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性、服务性和保障性工作,是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满足人民群众法律服务需求、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市司法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通过完善制度设计、整合法律资源、强化平台建设,基本建成了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今年,市司法局被司法部评为全国公共法律服务先进集体、全国法律援助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基本建成实体平台建设逐步完善。目前,全市建成市、县两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8个,镇(街)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73个,村(居)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2721个,实现市、县、乡、村四级实体平台全覆盖,城乡“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基本形成。热线平台咨询数量快速增长。将“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与“12345”政务服务热线归并整合,设立了6个值班坐席,实行了“7×24”运行机制,确保服务不间断、有事实时办,年均解答来电咨询4.2万余人次。网络平台服务稳步提升。在“法治威海”微信公众号开设了公共法律服务版块,设置了法律咨询、在线申请等服务功能,涵盖了法律服务、学法督查等3大模块14项服务内容,通过“网上办、掌上办、随时办”,年均为群众提供服务3万多人次。法律服务行业健康发展律师、公证、司法鉴定、仲裁、人民调解、基层法律服务行业活力增强,法律服务质量和公信力不断提升,新时代大调解工作格局基本形成。全市律师、公证、司法鉴定、仲裁、基层法律服务行业法律服务机构180多家,法律服务人员1400余人,人民调解组织3105个...
浏览次数: 2
更新日期: 2024 - 09 - 29
近日,记者从陕西省司法厅获悉:陕西制定《全省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提质增效工作方案》,努力打造全省“半小时公共法律服务圈”。截至目前,全省共有各类法律服务机构1683个、专业法律服务人员2.78万人,建成2万多个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2万多个乡村(社区)配备法律顾问,各地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站、室)机构运行态势良好、职能作用发挥明显,公共法律服务普惠化、均等化、便捷化目标基本实现。法律援助服务渠道更加畅通。陕西积极推进《陕西省法律援助条例》修订工作,扩大服务范围,降低援助门槛,开展全省法律援助案件质量提升年活动;聚焦农民工、未成年人、军人军属、老弱病残等群体合法权益保障,组织实施“法援惠民生”系列行动,常态化开展相关活动;打造陕西律师农民工维权工作总站,指导引领下设在各市的17个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站开展农民工维权工作,形成“一群体一服务”陕西法律援助服务品牌。公证服务更加便民高效。陕西在全省广泛开展“公证减证便民提速”行动,研究制定《陕西省“公证减证便民提速”活动实施方案》;指导27家涉外公证机构与省外事服务中心建立“涉外公证+领事认证”联办机制;制定公证执业违规行为惩戒实施细则,持续规范公证执业行为;出台助力企业发展十项举措,把公证服务向金融、知识产权保护、家事服务、司法辅助事务等领域拓展。司法鉴定服务更加优质。陕西积极构建司法鉴定机构质量管理体系,组织开展鉴定机构能力提升行动;推进司法鉴定人职称评定工作,与高等院校建立司法鉴定人继续教育培训基地,为鉴定人进修深造提供平台;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和高精尖人才引进力度,常态化开展业务培训。“目前,陕西省已基本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陕西省司法厅公共法律服务管理处负责人介绍,除不断完善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建设外,陕西省积极完善热线、网络平台功能,优化12348与12345双号并行机制,全时段提供热线法律服务...
浏览次数: 133
更新日期: 2024 - 09 - 29